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踏步发展,如今的自主品牌,依然站在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浪尖上,凭借8成到9成的市场份额,现在已经可以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完全意义上的“弯道超车”,这不仅仅是中国车企早早布局新能源汽车得到的回报,也是国产新能源车型充分内卷、快速迭代的结果,现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态势。
(相关资料图)
不过随着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持续壮大,以及实现了对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份额的绝对碾压,现在的自主品牌内部,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新情况,那就是车企之间、竞争车型、技术路线之间的互相“diss”,乃至于互泼脏水。从之前长城汽车旗下魏牌CEO李瑞峰与理想就增程式电动技术和PHEV插混技术孰强孰弱,隔空展开“口水战”,到吉利银河发布时,在海报上“内涵”比亚迪仰望品牌。可以看到,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们,似乎正急于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那一个。
2月23日,吉利汽车召开发布会,对外亮相了全新车型银河L7,并且在该发布会上,展出了一台名为“银河之光”的原型车,而长安汽车于2月27日向吉利汽车发送律师函,声称“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
当然吉利汽车也就此发表了回应,否认存在抄袭,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并写道,要良性竞争、不要同室战乱,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事实上,如果了解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的小伙伴都知道,长安所说的“银河之光”,是吉利设计副总裁陈政设计的,而这位设计副总裁的前一份工作,则是在长安汽车,从2002年加入长安到2022年从长安离职,有20年的长安汽车职业生涯。虽然我们不知道该律师函是不是针对陈政,但是长安汽车认为“银河之光”和长安概念车、量产车有雷同之处,大家是很容易想到这一点的。
事实上,长安汽车突然发难,可能连吉利汽车自己也未必能想到,因为在吉利银河海报亮相的时候,长安汽车还发布了“仰望银河,那是一抹深蓝”的海报作为回应,这则海报并没有diss吉利银河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团结友爱的气息。不管怎样,长安汽车发律师函称吉利汽车侵权,吉利汽车回应称没有侵权,孰是孰非,还得要看最后的法律裁决,我们需要再次表明态度,我们只是陈述事实,不附带任何价值判断。
作为中国品牌的头部品牌厂商,长安汽车突然向吉利汽车发出律师函,让很多好奇的网友产生了疑虑,自主品牌之间的“塑料友情”,就这么脆弱吗?自主品牌难道没有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团结一致吗?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在过去很多年里,虽然自主品牌之间互相建立了很多所谓的“自律联盟”、合作联盟等等,但是这些松散的联盟,并不代表自主品牌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而是代表了这部分自主品牌相对于他们共同竞争对手,也就是另一拨自主品牌的“团结”,本质上来说,自主品牌是很难真正团结起来的。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自主品牌几乎没有海外市场,很多自主品牌所谓的海外市场,其实基本上都是赔本赚吆喝,自主品牌的基本盘,一直都在国内。那么既然自主品牌的主要市场都在国内,那也就没有一致对外一说。在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相比于合资品牌,整体比较弱势,在合资品牌分走大部分市场份额之后,自主品牌就只能为了少量的市场份额互相厮杀,这种情况下,何来的团结和友谊一说?
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虽然自主品牌和国产车型在市场份额层面遥遥领先,但是新能源整体渗透率还是不高,所以其实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这个圈子内部,竞争更加激烈,关键是大家都没有能领先全行业的超前技术,本质上大家的水平都大差不差,甚至可以说同质化非常严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除了喷竞争对手的技术路线、产品设计、价格体系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彰显自己的优势,毕竟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出车”门槛并不高,大家的技术优势也都在伯仲之间,想让消费者一眼看透车辆和品牌的优势,靠“常规”手段未必行得通。
所以当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市场的“蛋糕”只有那么大的时候,数量颇多的自主品牌,又只能在国内市场竞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实际上是很难团结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日本,丰田和马自达可以技术合作,甚至在海外联合建厂,但是在国内,头部自主品牌之间几乎没有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合作。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合作和“友谊”的前提是拿出自己最在意、最有优势的东西,但是自主品牌们来说,有限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必须转化为销量优势,如果与其他竞争对手共享,那么结果一定是对自身不利的,这便是为什么在自主品牌内部,似乎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更没有友谊的核心原因。自主品牌何时能够真正团结起来,可能需要等到自主品牌车型大量走向海外市场,自主品牌们摆脱只能在国内市场“窝里斗”窘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