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消息!中国重汽VGV离C位的距离,谭旭光不只需要一个英菲尼迪来找补

  • 发表于: 2023-03-06 20:43:36 来源:爱卡汽车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而有路的地方,自然就有江湖。

“江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词源》的《庄子大宗师篇》,本意是“江河湖海”。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大师手中,“江湖”则成了快意泯恩仇的社会学概念。

江湖既有豪客侠士,也有远古传说,鱼龙混杂,包罗万象。而中国车市,何尝不是另一种江湖。


(资料图)

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自制轿车诞生,从那时起,星星之火开始以燎原之势蔓延。如今,剧情已完整走过一个甲子,曾经的铁板一块,也终于群雄并起。滔滔两岸的沧海一笑中,浮沉浪花铸就了无数英杰,也埋葬了数不清的烈骨。

中国重汽属于历史的见证者,是师傅,亦是先驱,它自成一派,但也拥抱趋势,否则,中国重汽VGV不会出现在此时此刻。

之所以说趋势,是因为过去这几年,上到国资下到民企,都在积极转型,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比亚迪、长城、吉利......当市场被撕开一条裂缝,所有人都在奋力突围。功成名就者,被谓以“造车新势力”的美誉;而苦苦挣扎于边缘的,则寂寂无名。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猜测。关于重汽VGV为什么能落地,民间野史有无数说法,最经典的版本是“始作俑者为2016年的一纸《皮卡进城试行解禁公文》”。

真相如何都好,能肯定的是中国重汽VGV本质上很想做一只风口上的猪。

之前我在讲斯威汽车的时候,提到过一个概念——摩帮造车。中国重汽VGV的履历是类似的,只是场景放在了山东。

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山东天然有先发优势,新中国的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就是在济南诞生的。巧的是,当初负责打造黄河JN150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其实就是中国重汽的前身。而在整个造车历史上,山东创造过很多第一,也诞生过不少知名品牌,比如前段时间刚冲上热搜的雷丁汽车,还有前几年红极一时的“保时泰”。

顺便说一句,我在翻阅统计数据的时候,意外发现原来山东是“老头乐”的主战场,全国45.2万家和新能源汽车挂钩的企业,山东独占5.1万家,排第一名。

怪不得,常常看到朋友圈调侃“老年代步看山东”。关联到雷丁汽车,大概可以推算它出位的原因了。

但,话说回来,整个“山东帮”里能站上C位的屈指可数,中国重汽算一个,可也仅限商用车领域,而中国重汽VGV在乘用车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得不用“差生”来形容。整个2022年,中国重汽VGV的销量才刚刚突破7000台,这个数字基本和广汽菲克、英菲尼迪、斯威汽车持平。这三个品牌如今是什么境遇,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为什么中国重汽VGV出位那么难?

首先,中国重汽VGV的品牌近一年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营销动作,没有营销,哪来的声音,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和创新营销,建设品牌并不自相矛盾。我觉得倒是在生存确定的情况下,聚焦核心产品打造,尽可能保持产品的关注度,这才是企业生产力的根本。

另外,之前我们也分析过,原因无外乎“买办主义”、“品牌方向有偏差”等。中国重汽VGV一开始就选择造SUV,动机跟斯威汽车是相同的。如果你仔细翻看中国重汽VGV的过往历程,也许还会得到一个“阴谋论”般的猜测——谭旭光本身就很清楚,没有乘用车技术储备的中国重汽VGV,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OK,无所谓,造SUV不是硬伤,效仿哈弗也不算是个馊主意,唯一最大的败笔,是中国重汽VGV没有搞清楚“需求”两个字的含义,至少在那个时期是如此。

消费者到底需要一台什么样的SUV?

答案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但对于市场的“后来者”,有些地方是共通的,比如“产品要有关键的差异化卖点”、“品牌号召力要足够强”、“价格终端体系足够坚挺”......当SUV市场经历一次又一次洗牌后,“进化”、“升级”成了主旋律,这时候你回看隔壁法系车的没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品牌影响力的衰败,而国产品牌的崛起,则可以归功于产品的差异化卖点足够耀眼。

重汽VGV有什么呢?

从U70到U75,你都很难说出个所以然。产品不太能打,品牌本身也没什么群众基础,在此前提下,中国重汽VGV的价格终端体系势必会受到销量影响而导致不够稳固。

哪怕你抛开所有技术因素,去对比同级的豪越(参数|询价)、捷途X70(参数|询价) PLUS、瑞虎8 PLUS(参数|询价)等等,也会发现U70、U75那几款产品根本不具备成为备选项的资格。

有“天时”,但缺了“地利”跟“人和”,结果自然不能太抱有期待。

“生于盛世,成于乱世,止于大势”,这句话原本应该是用来形容合资SUV的,但现在放到中国重汽VGV身上好像也可以。但或许就是太过于想当然,于是乎产品向上突围的道路很快就被堵死了。

假如时光倒流,中国重汽VGV能有回天之力吗?

也难。合资SUV都已经开始步入寒冬,何况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按照之前业内大V的分析,合资SUV下一步的解法有两个,一是打造工具车,二是推高品牌档次。姑且不论可行性和真假,对中国重汽VGV来说,任何一条都显得难以落地,当技术的缺失成为品牌内核属性,任何冲破束缚的构想都很容易变成“杨白劳”。

急匆匆打开乘用车市场的大门,却又心向“外援”,在故事的开头,中国重汽VGV的结局就有了被“写死”的可能。受伤的不止中国重汽VGV一个,但最难过的必须是谭旭光。放到十年前,中国重汽VGV这套割韭菜的模式可以走得通,但眼下绝无可能,启辰就用亲身经历给了证明。

生不逢时是常态,谭旭光纵然有野心,还是缺少了运气。

另一边的皮卡呢?

我还是和之前秉承同样的观点——中国重汽VGV用错了力。把希望寄托于承载式皮卡这种“小众中的小众”,那只能是丫鬟的身子、公主的心。

其实江淮和中国重汽VGV很像,都是经典的抛物线发展轨迹,在被市场毒打一遍后,产品、销量、利润统统被打回原形。

另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两者都需要在技术方面补位。

中国重汽的成就有目共睹:第一家搭载热效率突破52.28%柴油机的商用车企业、第一家搭载热效率突破54.16%天然气发动机的商用车企业、国内第一台氢内燃机新能源重卡、行业唯一轻卡双挡电驱集成桥......但这些商用基因无法反哺到中国重汽VGV身上,就好像造燃油车和造新能源车,本质上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不过江淮更幸运,毕竟底蕴厚实多了。

站在十字路口,谭旭光面临新一轮的抉择,是坚持做皮卡还是回头造SUV,这是个左右为难的问题。在丧失了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后,中国重汽VGV用“非承载式皮卡”这样的产品想要将回一军,可怎么看,这个小众市场都无法从根源上为品牌带来质变。除非,它能变成第二个长城炮(参数|询价)。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重汽目前的财报存在某些隐疾,所以不排除存在一种可能——谭旭光为了给股东交代,大刀阔斧把多余的支出砍掉。

此情此景,中国重汽VGV能不瑟瑟发抖吗?

如若放低身位,最好的结果会不会是:中国重汽VGV沦为XX品牌的代工厂呢?

写于后面:

在汽车这个零和博弈市场里,有人笑就一定有人哭,威马成了2023年最先哭起来的那个人。在被曝出“工厂停工”、“零部件断供”、“供应商起诉”后,这个曾经的明星企业终于也迎来了“员工降薪”。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威马不是2023年“倒下”的最后一人,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是新一轮行业洗牌。对中国重汽VGV来说,怎么活下去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像只牲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