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还给大家留下一个悬念:比亚迪在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品牌以后,这家中国品牌还能有什么样的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2023年,比亚迪需要达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产销超过200万辆,稳固自己中国第一品牌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则是,大众这家在中国投入巨大的全球车企集团,从400万辆规模回落到330万辆规模,其中大众品牌也不过是200多万辆。还有一家则是丰田,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品牌在中国也要冲刺200万辆。
一涨一跌之间,意味着中国的比亚迪如果稍微努力,或许就将真正意义上超过大众品牌和丰田品牌,登顶国内第一。
那么,比亚迪可以吗?答案是,大概率可以的。
以2022年的销量数据来看,比亚迪已经做到了180万辆的规模,这基本上还只是比亚迪一个品牌的成绩,而依托的则是第三代DM-i技术。等到2023年,比亚迪的开始在腾势品牌上真正发力,再加上海洋网两款新车——海豹和驱逐舰07,比亚迪要实现10%的增长简直是轻松。
从产品系列来看,比亚迪宋(参数|询价)系列可以稳定在50万辆规模;秦家族加上驱逐舰05大概也是40万辆;汉家族目前看至少是30万辆;元PLUS以目前销量预估也是25万辆兜底。这就有145万辆的基础盘了。
同时唐DM(参数|询价)和驱逐舰07合计大概是能够做到20万辆以上。还有则是海洋网的海豚也是20万辆规模、海豹同样可以按照20万辆计划。这样比亚迪光是靠现有车型都已经能够达到200万辆以上,就算是秦的销量减弱一些,驱逐舰07销量更强一些,那也基本上是类似的结果。
但是不要忘了,明年的比亚迪还会有一款对标五菱MINIEV的产品,其上市后就算对海豚有替代作用,增量估计也有10万辆。
同时今年年底才开始发力的腾势,在MPV车型上D9至少是按照10万辆规模去规划的,另外一款应该是和海豹同平台SUV新车也将归入腾势品牌。那么腾势就算D9没有达到月销万辆的预期,那至少两款新车加起来也能有15万辆规模。
除此之外,比亚迪在2023年还将开始有比较明显的出口增长。按照最近几个月的出口快速增长来看,比亚迪明年在出口上至少能做到20-30万辆的规模。
所以,200万辆门槛对于2023年的比亚迪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如果对比大众和丰田,能很清楚的发现,我们似乎可以准确的评估比亚迪的每一款车型的销量,但是拥有更复杂车型组合的大众、丰田却很难。比如我们已经没有把握准确的评估途观和途岳(参数|询价)是不是能够稳定在单车30万辆年销量,也不知道速腾(参数|询价)和宝来(参数|询价)是否能够达到20万辆年销量,也就是朗逸(参数|询价)的确定性高一些。
丰田也是类似的情况,不管是卡罗拉(参数|询价)/雷凌(参数|询价)还是荣放/威兰达(参数|询价),这些主流车型的销量不确定性在增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的冲击,而汉兰达(参数|询价)、赛那(参数|询价)这些高利润车型也开始逐渐回落。这时候就算是将两家丰田合资车企合在一起和比亚迪比较,丰田的优势可能也就在于渠道层面,而产品上的一对一甚至不能占据优势了。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比亚迪,如同一辆高速行驶中的列车,每一个问题都被速度掩盖,但是比亚迪必须要去发现问题,并且在高速行进过程中去修正错误。
现在比亚迪面临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其他车企的新能源车更多,竞争加剧;第二个是比亚迪品牌的升级路线;而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则是,随着产能的急剧扩大,比亚迪在各个生产制造环节中可能出现更多的纰漏,从而导致质量问题。
其实无论是竞争加剧还是品牌升级,对于比亚迪来说都不成问题,比亚迪手上的新车、下一代的DM技术,至少短期内依然是很高的护城河。而要说品牌,其对高端品牌仰望的构筑,还是能够看出比亚迪的野心——推出百万级的电动SUV,目前还没有其它中国品牌敢挑战。
唯一的问题,还是在高速奔向200万辆规模过程中所面临的质量考验。没有哪一家200万辆规模的车企不遇到问题,但是如何修正问题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比亚迪要想一跃成龙,这200万辆的门槛,以及大众和丰田两个拦路虎,就是它必经之路。
并且,随着比亚迪一家超过200万辆规模,中国车企也就进入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之前李书福一直心心念念的吉利200万辆规模,在自己的惦记了20年后,被另一位“福哥”率先夺得。这也预示着,中国品牌一哥的位置,由此换位,但是各家也有了新的靶标。
文|刘学晓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