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比亚迪,涨价了

  • 发表于: 2022-11-25 09:39:45 来源:爱卡汽车网

作者| 曾炜赵文华


【资料图】

主编| 赵文华

11月23日,比亚迪发布一则公告,称“受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变化及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进行价格调整,上调幅度2000元-6000元不等”,并表示,“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与比亚迪涨价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市场迎来年终降。简单罗列一下白名单:

10月24日,特斯拉率先打响价格战,降价车型涉及Model 3(参数|询价)/Model Y(参数|询价)五款配置车型,降价幅度为 1.4 万- 3.7 万元不等。11月8日,特斯拉又推出保险让利,最高让利达8000元。

几乎同一时间,AITO问界旗下M5及M7开启“付尾款减8000”的促销。尽管官方称“只是对部分现车购买用户统一赠送价值8000元的保险”。但谁都知道,政策只要到了终端,大概率都会喜大普奔。

10月31日,国产福特Mustang Mach-E(参数|询价)全系车型降价,降价幅度为2万至2.8万元。

11月15日,奔驰宣布旗下部分EQ车型降价,其中,奔驰EQE下调5万-5.07万元,EQS(参数|询价)下调20.46万-23.97万元,AMG EQS 53优惠19.86万元。最高降幅超过21%。

对这波来得又急又爽的降价,明眼人都清楚,就是为了年终大促。当然,比亚迪不需要搞促销,不降价在情理之中,但官宣涨价这一挂,就让很多人开始脑补了。

耐人寻味的涨价

比亚迪官方公布:今年1-10月,公司累计生产车型141.63万辆,同比增长157.27%;销售汽车140.29万辆,同比增长158.52%。

对比乘联会数据:前十个月,比亚迪累计零售量达到136.33万辆,以4倍于特斯拉的销量,排在国内所有厂商第二位。参照比亚迪今年的月均销量,年底登上销冠宝座,基本没啥悬念。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都超额完成任务的比亚迪,可以提前筹划明年的销量了。

其实,比亚迪的官宣也颇让人寻味:其一,它给出了涨价的信息,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车型的调价,并承诺“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这不就等于说,“赶快下定啊,我要涨价了哦”。并且,从网友的反馈来看,也达到了反相促销的效果。

其二,根据补贴政策,截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新能源车辆不再享受政策补贴。也就是说,从明年1月1日起,新能源购车成本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则几大千,多则上万,再考虑到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明年一季度,新能源市场势必会出现动荡。

比亚迪提前释放涨价信息锁住订单,也是未雨绸缪。据消息人士透露,比亚迪目前还有约80万辆的定单没有消化,如果趁着年底这一波再收割一把,明年一季度的销量也就稳了。

而且,预告涨价“一石击二鸟”,除了提前收割订单,还显示出比亚迪的大厂风范,不像某些品牌,说停产就停产,说降价就降价,给消费者一个自由选择期,够机智。

要销量,也要利润

早在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时,笔者就分析过,就单车价格及整体盈利水平而言,比亚迪明显不及特斯拉。

比亚迪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达2676.9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为93.1亿元。反观特斯拉,今年前三季度,其全球累计销量为90.86万辆,但其累计营收达到了57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46.6亿元),前三季度净利润达到8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643.7亿元)。两大财务数据远远超过比亚迪。

何况,盈利水平直接关联着品牌溢价能力,从比亚迪推唐、汉、海豹、腾势D9(参数|询价)这些高端车型,明年上仰望等两个高端品牌,以及今年“三连涨”的价格策略来看,比亚迪正在逐步努力打破“比亚迪卖堆头,特斯拉卖含金量”这一魔咒。当然,开挂的销量,也给了比亚迪绝美的机会。

另一方面,比亚迪提到的“电池主要原材料上涨”因素的确存在。业内有一种说法,“主机厂给电池厂打工,电池厂给上游原材料打工”,因为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60%,电池原材料成本又占电池成本的70%-80%。从近两年各大上市公司的财报来看,上游周期性行业也是最亮眼的。

而比亚迪是全球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其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飞涨到现在的55.45万元/吨,涨了10倍。也就是说,比亚迪卖得越多,成本压力越大,要保证预期利润,必须提高单车价格,尤其是销量最大的王朝系列。

最后说说

又何止比亚迪如此?高居不下的原材料成本,对每家新能源车企都是严峻考验,这波降价的车型价格至少都在30万左右,它们还有得降,换到那些十来万的新能源车型,除了涨价找不到任何安放成本的办法。

上游扇翅膀势必引发连锁效应。近两年,不少主机厂开始布局自己的动力电池厂,比如上汽通用、广汽埃安等,或者选择参股动力电池厂,比如本田,不外乎就两个目的,一是在货源上不被卡脖子,二是争取更高的利润空间。

只不过,无论是成本大幅上涨,还是取消新能源补贴,最终都会下放到消费者来买单。所以,最后一波福利期,各位是选择跟还是不跟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互动。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