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消费者的隐私安全谁来保障?

  • 发表于: 2022-03-28 10:50:32 来源:爱卡汽车网

电脑和手机会因为“信息泄露”而存在隐私风险,那么汽车也会吗?当然。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电动化为汽车搭载了更多智能科技,各种眼花缭乱的“智慧座舱”、“辅助驾驶”系统层出不穷,这类配置的确能为车主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汽车安全性”方面的隐患。

前不久,知名数据及分析服务提供商J.D. Power(君迪)与《环球时报》联合发起了名为「2022中国消费者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意识与顾虑调查」其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内智能汽车厂家能否妥善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整体信心,处于不足的状态,更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受访车主表示从未收到过汽车品牌或经销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提示,这也就意味着,车企通常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数据的收集。

那么这中间,到底存在怎样的隐私风险呢?

具体来讲,用户在使用汽车智能功能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个人数据,其中包含一些个人隐私信息,例如:驾乘人员个人信息,汽车在定位时产生的位置轨迹信息,车内外摄像头所拍摄的语音及视频信息等,同时也会不断通过驾驶辅助系统,收集驾驶环境、车辆工况的信息。

车企会收集上述的信息,找到可用的部分,用来修正自动驾驶程序逻辑及其他系统中存在的Bug,并为车主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用户的偏好及使用习惯,为后续新车打造及营销奠定基础。

正常情况下,车厂内部对此有严格的隐私管理条例,会妥善保管相关数据。但数据毕竟是存储在服务器之中,再严密的防护措施,也依然可能存在技术漏洞或盲区,一旦遭到“黑客”或者其他来自外界的网络攻击,车主的个人信息将丢失,带来严重的隐私问题。

如此看来对于消费者而言,隐私信息的泄露与否,我们自身很难把控。那一旦出现数据泄露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坦白来讲,很难。

尽管,从去年开始,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法规,其中明确规范了车企在数据收集、保管、使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但在实际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方面,车企在数据收集时,要么选择不告知车主,要么会提供所谓的“免责协议”,大多数消费者在阅读冗长复杂的条款时,往往会直接点下“接受、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企往往能够在法规之中找到一些“中间地带”,以此规避自己的责任,一旦纠纷发生,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在购车时,并未将“数据安全”作为购车的硬指标,汽车的舒适性配置、驾驶性等指标才是影响汽车销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车企而言,他们自然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和成本在“数据保护”这件事上。

汽车智能化的基础就是“数据”,这种趋势无法避免,如何打造一个更安全的“数据环境”,对于目前的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除了有关部门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去严格监督外,车企自身的责任感也必不可少。

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在购车时将其作为选购的标准。当有一天“数据安全”能够和“真皮座椅”一样,成为一项竞争性配置时,车企才会从根本上重视起这类问题,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才有望得到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