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在比亚迪“在一起”视频引发热议的时候,长城汽车的回应有些猝不及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并不是来自长城官方。
8月11日,长城汽车CTO(首席技术官)王远力通过个人微博发文称:
商业就是要直面竞争,无需道德绑架。如果谁只是口头强调在一起,嘴上蜜糖,内心砒霜,那不如先打一架。
这一番言论,被网友认为是王远力针对比亚迪“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宣传视频的看法,甚至被认为是长城汽车首次针对比亚迪“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倡议的回应。
而且,不乏好事者认为,长城汽车已经在5月举报了比亚迪,面对比亚迪的“大度”,长城根本不打算理会,而是摆好出一副“战争”到底的架子。
不管哪种猜测吧,反正这个大瓜,旁观者吃的不亦乐乎。
第一个问题,比亚迪真的有那么不堪,引得王远力如此怒怼吗?
显然不成立。
就中国汽车品牌,甚至是整个中国品牌而言,团结一致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已经是被呼吁多年,比亚迪发出“在一起”的宣传视频,不过是这一呼吁的再次重提。
“企业间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有利于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等形成空间上的高度积聚、上下游的紧密协同,最终实现抢占市场、树立中国品牌形象的目标。”专家称,中国品牌集群将有力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
也就是说,身处支柱产业中,比亚迪必须得拿出这样的态度。
而比亚迪也确实也有底气再次发出这样的呼吁。
目前,新能源汽车给了中国汽车一个换道超车的可能,也让中国汽车第一次有机会站在世界汽车舞台的中央。
而行业数据的背后,是以比亚迪为代表企业的市场表现。目前,比亚迪拥有王朝、海洋、腾势、仰望、方程豹五大品牌,产品布局已覆盖轿车、SUV、MPV、硬派越野等多个细分市场。
而且,比亚迪在技术层面的厚积薄发到达了“临界点”。如今,比亚迪已占领部分新能源用户的心智,推出的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深入人心,同时不断推出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技术加固“城墙”。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在技术与成本上取得了领先优势,有望在市场快速扩容之际抢占份额,并通过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打开销量与业绩成长空间。
所以说,从这个层面看,比亚迪振臂一呼,要在一起,符合其技术主义的直男思维,目的就是要让世界“见证中国品牌的力量”。
这一点没错,只是太过于理想化,这个美好的愿景根本不符合现实情况,因为现在的中国汽车品牌不适合完全“在一起”,理由就在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王远力怼比亚迪完全没有道理吗?
不全是。某个角度上,是有道理的。
在市场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中,“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且是会一直存在的客观现实,只要有类似的企业同时出现,一定会有竞争。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产业中,自主品牌已成井喷之势,各品牌发展理念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市场占有不同,各种差异化都是竞争必然产生的原因,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无法完全拧成一股绳的原因。
这也是王远力怒怼的出发点。
“商业竞争逻辑无法用团结回避,只有站在同一终点线上的企业才有资格谈在一起。”市场专家如是说。
目前,在新能源赛道上,长城已经落后于比亚迪,但身为曾经的自主品牌领军者,竞争才刚刚开始,且双方都是国内少有同时具备电池自研和制造能力的整车企业,长城根本就不服比亚迪。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王远力怼比亚迪是道德绑架,很多人理解为比亚迪在绑架民族情绪,其实这只是一方面。
“比亚迪和长城都很清楚,自主品牌之间必有一战,除了技术层面的战斗,还有舆论层面的战斗,比亚迪试图先占领舆论高地,这样在战争爆发后,长城之类就会被冠上‘比亚迪在想着对外,你们却只想着内斗’的不顾大义的道德瑕疵,而王远力的‘先打一架’直接把比亚迪的如意算盘打破了。”相关人士认为。
不得不说,虽然有点腹黑论,却着实有点道理。
所以说,不管是王远力的个人发言,还是长城汽车默许的态度,其实都是建立在承认现实,且专注先直面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企业必须,也应该有的态度。
第三个问题,王远力为什么要怼比亚迪?
其实,如果厘清了前两个问题,就会发现,第三个问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王远力根本不是在“怼”比亚迪,双方的争执不过是一场关于愿景与现实的思辩,这个辩题就叫——究竟是目标指导现实,还是现实决定目标?
于比亚迪而言,其基本论点是目标优先,呼吁中国品牌暂缓竞争,先把国外品牌曾经占领的阵地抢回来;于长城而言,其基本论点是现实优先,只有中国品牌先解决好内部竞争,才能集中力量去对付外资品牌。
是不是很熟悉?因为8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竞争者只有两个,很容易建立统一战线。
而在现代企业发展体系中,这样的理念是否还适用,不得而知。
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清晰了,在辩论比赛中,双方都在紧抓对方的逻辑漏洞。比亚迪的弱环在于,比亚迪没有足够的实力压服同行,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垂直整合能力,亦或是车型定价能力,有优势但并不是碾压式,这很难让长城们服其老大地位;长城的弱环在于,长城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新能源市场中没有话语权。
谁也无法说服谁,就必然产生继续的口水战。
可打过辩论赛的都知道,辩论的本质并不是论高下,争输赢,而是要在不一样的角度去达到某一方面的共识。
就像这起事件,本质是讨论竞合的关系,双方只要同意竞合关系的客观存在,然后再解决先竞或先合的问题,那双方的“对战”就有了意义。
最后多说一点吧,与本文没多大关系。
2020年,华为发布了一条《在一起,就可以》的广告片,在那条短片中,深入洞察了五个代表群体,在华为的镜头下,他们遇到难题时的焦灼和解决问题后的欣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一一呈现在观看者眼前,也让观看者相信了,他们只要“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而这也正是华为此次想要传达给大众的品牌精神。
后来,有营销专家解读了这条短片,“华为以现状、路径、结果三大层面,逐级递进,构建起共通的意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华为通过寻找一样的人,感谢不一样的人,最终达成了品牌的共生效应。”
继续寻找与感谢竞争,都会让我们成长,正如视频中的原话:
当疲倦的人看向疲倦的人,其实已经看到了力量;
当困惑的人看向困惑的人,其实已经看到了答案;
当年轻的人看向年轻的人,其实已经看到了未来。
(采写|汽车有智慧 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