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的消息,引爆了整个汽车圈。
(相关资料图)
从官方声明来看,长城汽车在今年4月11日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材料,实名举报比亚迪秦PLUS(参数|询价) DM-i和宋PLUS DM-i(参数|询价)采用了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处理。
而长城汽车在事发一个多月之后,“依然在密切关注该案的立案及处理进展”,隐隐约约有点“逼宫”内味儿了。
此事一出,让网友们纷纷炸开了锅。
有不少人认为,长城这波操作不讲武德。要知道,5月15日上市的哈弗枭龙系列,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正是比亚迪宋(参数|询价)家族,这声明早不发、晚不发,偏偏赶在比亚迪宋Pro DM(参数|询价)-i冠军版发布前搞个大新闻,他们甚至说,这有点像小学生打架,“打不过就告老师”。
也有人十分不解,当年是比亚迪将自己注册的商标“魏”无偿转让给长城汽车,才有了今天的魏牌;长城也把“登陆舰”商标送给比亚迪作为回礼,一时间传为业界佳话。
怎么这才过去一年半,这两家就撕破脸皮反目成仇了?
但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也有“盲生”发现了“华点”:无论是谁,敢于指出行业内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应该鼓励。
“从纠错的角度而言,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是有利的,不如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在举报事件发生后仅仅3个小时,比亚迪官方就长城汽车的举报声明进行了回击。其中的重点,我也给大家画好了:
诸多比亚迪高管及员工,也在微博、朋友圈等公开场合转发了下面这句话,隐约中有种“长城用不合规的证据诬告比亚迪属于不正当竞争,建议好自为之!”的意思。
那么长城这一棒子,真就打在比亚迪的“七寸”上了?比亚迪到底犯没犯错?
这场闹剧究竟会如何收尾,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长城举报了什么?
既然长城的举报是从技术开始的,那我们也从“常压油箱”这个知识点聊起,看看它究竟会不会导致秦PLUS DM-i和宋PLUS(参数|询价) DM-i的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首先需要和大家科普一下,这个蒸发污染物排放并不是“国5、国6”之类的尾气排放,而是指的从燃油系统中逃逸出来的燃油蒸气。
它也和尾气、曲轴箱污染物一起,共同组成了汽车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那么这个蒸发污染物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也简单。
我们知道,容易挥发的汽油在常温下就能汽化,它并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油箱里。
于是乎,机智的工程师就给油箱加了一个炭罐,用来吸附这些多余的燃油蒸气;又给碳罐加了一根管导到发动机上,启动后就能把炭罐里的油气吸走烧掉(学名叫脱附)。
这就有点像在一罐没盖瓶盖的可乐上套了个气球,再定期把气球里的气收走利用起来。这样既不排污又不浪费,可谓一举两得。
但炭罐这个气球的承载量并不是无限的,当撑到最大的时候也会自动泄压来保护自己,避免油箱爆炸。
所以为了防止随意泄气、影响环境,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试验流程和强制标准。在最新的国6标准下,是这样的(太长不看可以跳过这4张长图,社长后面会做解释):
测试前,需要先准备好达标的汽车和燃料(其中就包括比亚迪主张的“需要进行至少3000km磨合行驶”)。
测试的流程,是这样的:
(这是高压油箱的测试过程)
(这是常压油箱的测试过程)
不管是哪种测试方法,都需要先加好油、进行常温放置,然后用车辆的主模式(比如舒适模式)跑工况循环,再让炭罐吸满油箱中的燃油蒸气;
随后车辆需要进行高温放置(停放在38℃±2℃的环境里12-36小时)、高温行驶以及热浸试验(热车停放),再常温放置6-36小时,让油箱内的压力增加、燃油进一步挥发;
最后停进密室里,测试2个整天的“蒸发污染物排放”,考察燃油系统阻止燃油蒸气排放出去的能力。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会好奇:这和比亚迪用常压油箱有什么关系?很多燃油车用的不也是常压油箱吗?怎么长城不去举报那些燃油车?
你别说,还真有关系!
对纯燃油车来说,行驶时发动机几乎一直在运转,也就意味着有充分的时间让炭罐脱附。因此进入到热浸和昼夜排放时,炭罐不会存满,蒸发污染物排放就能达标;
但对PHEV车型、尤其是比亚迪DM-i这种油耗电耗双低的车型来说,行驶时发动机启动的时候屈指可数,炭罐来不及排空,进入下一阶段后炭罐有可能会装满,只能被迫泄压,蒸发污染物排放就有可能超标。
这时,机智的工程师就开始对油箱动手了,把常压油箱升级成了高压油箱。(当然,为常压油箱加装加强结构增强抗压能力也是可行的,我们先按下不表)
它俩的区别,看这里:
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常压油箱是一个头上戴气球的可乐瓶,那高压油箱就好比灶台上的高压锅,上面还自带一个防呲气的油箱隔离阀!
这样一来,即使里面的可乐气再多,高压锅也能扛得住。
一向喜欢“凑热闹”的李想也针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见高压油箱基本是业内车企对PHEV车型的共识。
业内甚至有一些合资车企还会在高压油箱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套电控的电动主动吸附系统,就是怕一个不小心蒸发排放超标。
所以真的别问为什么有的车型从HEV转PHEV之后油箱反而变小了……不只有电池包要背锅,车企也不想的(重新设计要花许多钱,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二字)。
那么,比亚迪到底有没有用常压油箱?真的达不了标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02. 比亚迪,错没错?
在这件事曝出之后,有网友开心地表示:长城拿着放大镜检测比亚迪的质量,就发现了这么一个小BUG,比亚迪真的可以!
而且比亚迪自己不是也在声明里说了,“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调查、取证和检测”了吗?这说明心里没有鬼啊!
但这并不意味着比亚迪能完全摆脱嫌疑。
首先,比亚迪有没有在现款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上使用常压油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点,无论是从比亚迪的声明中,还是从业内工程师乃至懂车帝的拆车直播中,都已经基本得到了结论。
而比亚迪这样做,也有许多好处。
社长找业内的工程师聊了聊,常压油箱能比高压油箱+隔离阀+主动式诊断模块这三件套节约大约1500元的成本,按照一年100万台车来算,这就是15个亿的净利润!
另一方面,现款比亚迪秦(参数|询价)PLUS DM-i的原型就是2018年上市的燃油车秦Pro(参数|询价),宋PLUS DM-i的原型也是2020年上市的燃油车宋PLUS。
要知道,燃油车只需要使用常压油箱就能达标,因此在设计之初就不会设计成高压油箱的样子。
而更改油箱的设计、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在工程上需要的成本几个亿都不一定打的住。这对于一向以性价比著称的比亚迪来说,无疑是非常敏感的事情。
所以归根结底,依然是那两个字:利益。
那么,比亚迪用常压油箱,真的没办法通过排放测试吗?这一点社长无法妄下结论,最终的裁定权在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手里。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接近事件的真相。
今天,著名新能源博主@朱玉龙爆料,比亚迪的确在图中“配置2”的秦、宋和汉PHEV车型上使用了高压油箱,而且强调:没有针对国内外进行区别对待。
这也就意味着,长城拆解并送测的,一定是“配置1”;
客观上“配置2”使用常压油箱一定无法通过排放标准,不然对成本和价格十分敏感的比亚迪肯定会选择常压油箱;
而主观上,比亚迪对于“配置2”使用常压油箱无法达标,是一定知情的。
那么,“配置1”在客观上达标与否(而不是比亚迪当时那次检测达标与否,有些烧脑请仔细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接下来的可能性,也只剩三种。
一,“配置1”客观上无法达标,造假的比亚迪重演当年的大众排放门,长城成了“正义卫士”;
二,“配置1”客观上能够达标,比亚迪用了某种其他车企都没有的黑科技,长城成了“鲁迅笔下的阿Q”;
三,“配置1”客观上能够达标,但长城送检的车辆只有450-670公里,未超过3000公里、不符合检测要求,所以才没达标;再或者送检的某个环节被动了手脚……长城属于“背后捅刀”!
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才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先说可能三中的关键词:3000公里。重新回顾一下试验流程,其中仅有“高温行驶”这一项和发动机有关,而且仅有短短的8分钟。
说句难听的,如果一个车企到现在都造不好发动机、让磨合期影响到排放,那不如原地解散,进厂拧螺丝算了……
真正的影响并不是发动机,而是内饰!
由于最后的排放测试要在密室中通过HC(碳氢化合物)蒸气来进行检测,而新车的内饰在高温下同样会释放HC蒸气,会影响实验结果。
这也就是说,这也就是说,如果车的内饰比较新,的确有可能会导致排放不达标,不能排除可能三是正确选项,这也是比亚迪发难长城的根本原因。
那么,比亚迪用黑科技解决了排放难题,有没有可能?网上有人是这么说的:
但说实话,乍一看挺有道理,也像是比亚迪“理工男”的技术男形象能干出来的事。
但是如果结合比亚迪对成本的极限控制情况来看,这个可能性并不大,不然为什么“抠门”的比亚迪要给“配置2”上高压油箱呢。
理论上来说,比亚迪的确可以定期启动发动机,来在日常使用时烧掉炭罐中的燃油蒸气,说明书也的确是这么说的。但这或许和蒸发污染物测试是否达标没啥关系!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比亚迪能通过测试的原因)
既然三有可能、二几乎没可能,那现在压力给到比亚迪了,因为在有关部门给出鉴定结果前,所有人都无法排除一的可能性。
所以事态如何,我们只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相早晚会大白于世间。
03. 你死我活
有人把这次事件形容成长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我认为不太确切。从目前的推演看来,这是一场长城和比亚迪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
而这场烈度堪比俄乌的战争,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打了。
从数据来看,无论长城在去年还是今年一季度,业绩都是一落千丈。唯二维持正增长的类目,只有火遍全网的坦克系列和长城的皮卡。
而隔壁的比亚迪,业绩却是如日中天:在车市整体有所下滑的大环境下还能维持20万台的月销量,甚至直接锁定了全年车企销冠……
换言之,长城在最广阔的家用车市场中,阵地已经被比亚迪蚕食不少。再“绥靖”下去,怕是要输得连骨头都不剩。
所以长城今年的动作幅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其不仅在发布会上斥资1000万元重金悬赏,“严打汽车水军”;还号称耗时一整年掌握了某些品牌的重要证据,将择期进行公布。
就在前不久,长城也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号称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目标直指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
而首搭Hi4的哈弗枭龙/枭龙MAX,也要在插混SUV市场中和比亚迪宋Pro(参数|询价)/宋PLUS一较高下。
甚至还在这两天哈弗枭龙的海报中,公然打出了“不玩刀法精准那套、只给用户真材实料”的广告语,疑似也在剑指比亚迪。
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这才有了长城这次实名举报比亚迪的“精准打击”。
有小道消息称,比亚迪内部已经在评估上高压油箱的可行性,将会在明年全面铺开。如果事件属实,在这个时间点上把事情“抖出去”,就是长城最后绝杀的机会。
而且这一出手,就是死局。
这件事刚曝光的时候,我就立刻想到了大众的“排放门”造假事件。
从事后的处罚来看,大众及供应商博世共付出了400亿美元的赔偿和召回成本,CEO下课、造假相关的工程师及主管被追究刑事责任,口碑和销量直线下滑……
如果比亚迪真的存在造假行为,那么不正当竞争都是小事。轻则大规模召回,重则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停产的境地。
这次事件也会和排放门一样,成为国内最大的一桩汽车行业丑闻。
“新能源一哥”的金字招牌,也很有可能会和前几年的大众一样迅速倒塌。
但如果最终事实证明,长城是在诬告比亚迪,长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代价。
由于长城目前已在港股上市,按照香港当地的法律规定,相关公司的H类投资者可以对长城汽车发起诉讼,提请股价波动的损失。
从目前的跌幅来看,长城可能需要赔付近百亿元给投资者,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利润之和。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场战争已经打响。在这里没有热血深情,只有刀光血影。
写在最后
这场事件究竟会走向何方,又会不会被外界调停,目前还没有定论。
社长所希望的,并不是大家为了国内这片单一市场卷个你死我活。窝里斗赢了,也不算真本事。自古以来,攘外安内才是大丈夫所为。
这并不是说车企们应该以德报怨,而是希望整个汽车行业能够放下那些或有或无的造假、水军和背后捅刀,而是共同携起手来研发新技术、推出新车型、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真正把华系车推向全球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拥有这些物美价廉、体验出色的新能源产品。
毕竟只有先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能分到的部分才会更多。
如果大家喜欢社长这篇分析,希望能够多多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没有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