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多数整车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财报。
(资料图)
有喜有忧,无论总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的分化。剖析其背后的因果,似乎这一切又指向了新能源。
2022年,比亚迪的表现足够“亮眼”。
销量上,2022年全年累计达到186.35万辆,同比增长超200%,这是在疫情期间创造的“火箭速度”;营收上,2022年全年总营收超4000亿元,同比增长96%;利润上,2022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达446%。
比亚迪的爆发之力在于,总营收虽不及“一哥”上汽,但净利润却反超了上汽约5亿元。自从官宣停产燃油车型之后,比亚迪奔跑得更快了。
当时代变了,逐渐转投“新能源”之后,比亚迪确实如鱼得水。一直以来,比亚迪依靠的“一张王牌”,也就是其握在手心的供应链体系。
2022年,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就出自供应链,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扼紧产能的脖子。
比亚迪诸多供应链板块保持自研、自持,相对稳定得多。包括这166亿的利润,不仅由汽车业务产生,手机电池、储能充电电池、光伏业务等均有贡献。
做大、做综合,这大概就是比亚迪与特斯拉相仿的地方。
营收、利润“双增长”的,还有多家整车集团,分别是北汽、吉利、长城、长安、广汽、力帆。这其中,除力帆的体量比较小之外,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营收均超过了1000亿元。
北京汽车在2022年营收为1904亿元,但与北京奔驰相关的收入就达到了1831.5亿元,占比超过96%。
这是其多年来的现状,一方面,可以看出豪华品牌在创造营收方面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北汽自主的生长乏力。
类似的情况,在华晨汽车上,同样在上演。2022年,华晨中国的总营收是11.31亿元,归母净利润是71.47亿元,利润率挺反常的。具体如何造成的,华晨中国有一套解释,报表相关,不做深究。
其实,华晨中国在华晨宝马中的股份占比,已经从50%收缩为25%,但仍然获得了足量的利润输入。
吉利、长城、长安、广汽,营收超千亿,靠的是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也是新能源的“活跃分子”,无论混动,还是纯电,都在积极布局。
2022年,吉利汽车总营收约1480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为52.6亿元,同比增长8.5%。
这一年,吉利的新能源销量为32.8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0%。2023年,吉利在新能源上的愿景是销量翻番,超过65万辆。
而其手中的棋子,主要有关键的两枚:其一是极氪,前一段时间,累计销量刚刚突破10万辆,极氪001(参数|询价)平均订单金额为33.6万元,既有量,也有高营收;其二是银河,切入更主流的价位市场,参与“油电对决”的赤膊战中。
2022年,长城汽车总营收约1273亿元,同比微增,净利润约83亿元,同比涨幅较大。
不过,长城汽车“双增长”并非得益于新能源,按照官方的解释,是因为其优化了产品结构,单车售价上升,从而带动了毛利增长。
事实上,长城汽车亟需解决的困难并不少。一方面,是多品牌销量下滑,比如,哈弗、魏牌、皮卡系列的销量表现均不佳,仅坦克品牌销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也要补课了,2022年仅卖出12万辆,同比下滑近14%,与比亚迪、吉利渐渐拉开距离。
长安、广汽,各自有较为庞大的合资伙伴,但2022年,合资的魔力消失了,最终还得靠自己。
2022年,长安汽车总营收为1212.5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来到了78亿元,同比增长约120%。
这个财报表现相当可观了,也拉动了股价的向上回升。怎么做到的?是靠着自主品牌的销量增长,2022年,长安自主系合计销量为187.4万辆,同比增长7%,自主新能源也增长到了27万辆。
2022年,广汽集团的总营收为1100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约81亿元,同比增长10%。
对广汽而言,新能源这条线,抓得更紧一些。2022年,广汽新能源汽车卖出了约31万辆,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超过了40%。埃安品牌全年销量达27万辆,贡献了387亿元的营收,贡献占比已超三分之一。
对比下来,上汽集团的阴霾似乎更重一些。
作为整车上市的“一哥”,上汽集团的体量仍然是最大的。2022年,上汽集团总营收为7440.63亿元,净利润为161.18亿元。不过,两项数据同比皆有下滑,各自的下滑幅度为4.59%、34.3%。
2022年发生了什么?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上海历经了数月封控,上汽集团遇到的挑战确实更大一些。
但也有一个深层原因,合资车企正在中国车市丢失主导权,不仅是销量层面的,还有舆论层面的。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是上汽集团的“两大奶牛”。2022年,上汽大众全年销量为132.1万辆,同比增长6.35%,但并未达到2020年的水平;上汽通用2022年销量为117万辆,同比下滑了12.13%.
看利润贡献,2022年,上汽大众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87.29亿元,同比下滑14.3%;上汽通用为55.79亿元,同比下滑23.2%。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需要快速变阵,新能源这门课,他们的行动并不慢,但需要再专、再深一点,至于智能化,更有必要从消费者的认知中,就抛弃掉“车机、智驾”落后的印象。
2022年,上汽集团的销量目标定在600万辆,但没有完成。如今,上汽集团的困惑,正是合资车企的困惑,“船大难掉头”,外国人另一半的投票权,能否快速跟进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这些都需要改变。
不过,船大也有船大的好处,在市场降温时,有比较充足的现金可以避寒。只是,上汽不能再固守了,要做先行者,不做追随者,合资的裂痕出现了,另一只手,自主也需要崛起了。
毕竟,不靠合资的比亚迪、吉利、长城,也是可以营收超千亿的。
“滑了一跤”的上汽,请再加油。
财报中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增收不增利”。蔚来、理想、小鹏,包括零跑,均是这样的情况。甚至赛力斯和北汽蓝谷,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销量增长,亏损扩大,就好像新造车是傻子才做的买卖,但是,这段日子得熬过去。
以蔚小理零为参考样本,2022年,四家新造车企业营收分别为492.69亿元、268.55亿元、452.87亿元、123.85亿元,同比增长了36%、28%、68%、295%。原因很简单,销量增加了,营收就水涨船高。
但是,从亏损来看,四家新造车企业均扩大了亏损幅度。2022年,蔚小理零净亏损分别为为145.59亿元、91.39亿元、20.12亿元、51.09亿元,同比分别扩大了38%、88%、526%、80%。
亏损的原因也很“直给”,销量增加了,但不足以摊平与日俱增的研发成本,同时,2022年电池原材料大幅上涨,单车无法盈利,整体亏损还会扩大。
数据摆在那里,2022年,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亿元、52亿元、68亿元、14亿元,相比于2021年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发当然是要“投资”的,而期望予以回报的,是新产品在市场上的“一炮走红”。像蔚来全系切换为NT2.0平台,小鹏今年倚重的G6,理想则会在今年推出纯电系列,零跑没有新车,但产能梳理同样要花钱。
有一条铁律,怕是不可逾越,“永不盈利的公司是不存在”。
所以,新造车终究要考虑盈利的问题。路径无非这么两条:1、想办法节省开支,无论是理想式的套娃造车,还是在平台、架构上尽量通用,或者像特斯拉一样,在制造技术上创新;2、想办法扩大规模,销量必须迈过好几个山头,如今月销过万,离“扭亏为盈”还有挺远的距离。
这也是为什么,诸多新造车的老板们,非常喜欢畅谈未来的销量规模,动辄年销百万起步,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销量规模,在汽车行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分析了多家车企的财报情况,背后有一条逻辑非常清晰,销量几乎决定了一切。
当时代变了,巨轮开拔于新能源市场,销量的增长点就锁定在了新能源。那么,答案很明显了,向新能源要销量,向新能源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