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汽车品牌,它在2022年全球卖出了290万辆,位居全球汽车品牌销量榜第七名,你觉得会是谁?
或许大多数中国消费者都不会想到,它竟然是当下中国车市的“小透明”——起亚。
起亚在华急需一次振奋人心的肌肉展示,以此重新站在舞台聚光灯下。前不久,起亚就带来了一场重磅的2023起亚中国新能源战略发布会,转舵驶向电动化,试图彰显重塑格局的决心。
(资料图)
在发布会现场,起亚全球 CEO 宋虎聲三年来首次到访中国,钟叔驾道也跟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进行了采访,试图一窥这个世界汽车品牌巨头,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逆风翻盘。
2030年纯电车销售160万辆
“我们要在2030年实现纯电动车销量160万辆。”
面向汹涌而来的新能源时代浪潮,起亚这个目标看似夸张,实则还是比较保守了。2022年起亚全球销售纯电动车高达48.7万辆,要在未来7-8年时间里实现销量翻三倍,其实真不算多。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起亚必然不能错过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它也必须针对中国市场有更多的侧重和考量。
按照杨洪梅的说法,起亚在华电动化转型主要以客户为中心,从产品、渠道、服务、营销等全面推进。
在产品方面,起亚将进一步加强电动化产品阵容。针对中国市场,从2023年起每年推出至少一款基于电动化全球模块型平台E-GMP开发的纯电动车。计划到2027年,共计推出6款EV车型;到2030年,实现EV车型年销量18万辆,销量占比达到40%。
而在研发方面,起亚将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和中国用户需求,研发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然而在新势力们纷纷布局“用户服务体验”的当下,传统燃油车的那套拼产品力、拼性价比玩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起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计划在今年上线起亚品牌APP,进一步覆盖用户汽车生活的更多领域。
与此同时,起亚也将加快电动车销售渠道建设,通过品牌APP直连用户;而且布局电动车基建配套,除了赠送个人充电桩外,计划跟壳牌合作建设800V快充桩的品牌快充站,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
EV5将是首款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
从新战略发布,到产品铺路,再到渠道布局,起亚试图借助中国新能源市场来实现逆风翻盘。只是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关注度收获了不少,但细节依然经不起推敲。
以产品导入为例。在发布会现场,起亚带来了EV5概念车、EV9概念车以及EV6 GT三款全新电动车型。
而最早能够与中国消费者见面的,是起亚采用电动化专用E-GMP平台开发的EV6 GT,最大续航里程达600公里(NEDC),配备了800V快充技术,百公里加速为3.5秒,计划于今年8月份以进口车形式在国内销售。
在今天越来越卷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EV6 GT几乎告别了性价比,而它的卖点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其中,EV6GT的NEDC续航600km只能算普普通通,百公里加速能力在电动车上并不稀有,至于800V快充技术,并不是起亚独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都有技术储备,只是目前的基建水准很难支持,大范围普及800V快充充电桩尚需时间。
首款车型EV6GT在华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于起亚新能源的第一印象。
杨洪梅表示,接下来的EV5将是起亚首款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将拥有700公里的续航里程,新车于今年11月份正式上市。
但EV5要今年年底上市,正式交车最快预计也要2024年初,在局势瞬息万变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EV5将要面对的对手只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卷,突围难度也会直线上升。
事实上,如果从全球角度来看,起亚转型电动化的脚步并不算慢,比如早已在欧美市场证明成功的 EV6 GT,那是能跟特斯拉分庭抗礼的车型,但是为何迟迟不导入中国市场,以至于截止2022年,起亚目前在华销售的新能源车只有起亚K3(参数|询价)新能源。姗姗来迟的步伐,会导致起亚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始终慢人一步。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起亚动作这么慢?尽管起亚官方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笔者猜测,这或许跟以起亚为代表的韩系品牌,不想放弃本国电池有关。毕竟在中国新能源车补贴完全退出之前,起亚如果使用了非中国本土电池则无法享受补贴。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中韩两国在全球电池供应链上已经隐隐成为相互较量的对手。而接下来若是坚持采用本国供应链的起亚,又将如何平衡动力电池的成本,这也会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钟述
进入到新能源汽车时代,尤其是电动汽车,对于老牌车企的实力削弱非常大。
一方面是以往老牌车企积累的品牌价值优势愈发不明显;另一方面则是纯电动汽车不需要内燃机和变速箱,意味着与后来者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老牌车企能够吹嘘的只剩下消费者感知不明显的底盘。
不难看出,以起亚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未来在中国市场只会越来越难。当然以它的体量而言,离开中国市场倒也不会活不下去,只是失去这个分大蛋糕的机会,肯定会心痛。
只能说,既然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传统车企就应该在新能源车这条新赛道上放下身段,多为消费者考虑,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而非沉浸在以往积累的品牌光环里。(图片源自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