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新能源车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这意味着存量竞争开始,市场面临大洗牌,这时候,所有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到底谁最挣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注意,这里对赚钱的评估标准是利润率,而不是总收入规模。
镁光灯下的车企,是最赚钱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时间的答案,必然是头部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2022年,比亚迪销量186万多辆,远超特斯拉的131万辆,成为全球销冠。是销冠并不意味着最赚钱,根据公开资料,比亚迪2022年的净利润是160亿元,而特斯拉是847亿元(人民币)。
整车品牌靠什么赚钱?
答案是规模效应。拆解开来,有三点:
1、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少,实现大规模制造后,规模带来的降本效应比燃油车更显著。
2、一体压铸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减少了零部件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举例而言,特斯拉使用的是6000吨压铸机,未来还将采用9000吨的压铸设备。
3、规模效应带来了和上游供应商更强的议价能力,效率的提升则有效抵消了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从数据来看,车企的利润率如下:
那么,车企如特斯拉,是整个产业链中最赚钱的吗?不一定。
锂资源是白色石油吗?
商业世界藏着一个古老的事实:当人们蜂拥而至挖黄金时,最挣钱的不是他们,而是卖水、卖铲子的供应商。虽然其中大多数人没有前台的品牌那么光鲜,却牢牢地掌握着更持久的稳定需求。
因此,马斯克曾说: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应该大力进军锂产业。更有人直言,谁掌握了锂,谁就掌握了新能源市场的“印钞权”。
近年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订单,带动锂电池需求,原矿价格不断上涨。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商MySteel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碳酸锂价格一路上涨:2021年初每吨不到10万元,2022年11月巅峰时期,碳酸锂报价为每吨59万元。
疯涨的价格,必然导致诸多乱象。比如,位于四川雅江的斯诺威矿业,其股权被人拍卖了十余次,拍卖价格从4亿元暴涨到20亿元。
超出寻常的利润,甚至引发了外行觊觎,萃华珠宝在2022年年末,就准备动用6.12亿元,收购一个锂业公司斯特瑞锂业51%的股权。
就全球范围而言,碳酸锂现货,都要依靠澳大利亚的几个大矿场。
而从2021年7月,澳大利亚就开始采用拍卖会来确定价格。这么一来,大家你争我抢,价格很容易就被抬上去。
那么是不是开矿的利润率最高的?其实这门生意没那么好做。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矿业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巨额亏损。
其次,涉及拍卖,就会引发资本炒作,万一资本撤出,价格就会暴跌。
从数据来看看,大部分的矿业开采企业的日子过得并不是那么舒坦。
占整车成本60%的动力电池,赚钱吗?
广汽集团的董事长曾庆洪曾说:“电池占掉我整车60%的成本,那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上游动力电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赚钱的环节,作为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甚至被人称为“宁王”,那么宁王的日子是不是过得可滋润了?
也不是。2017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是36.29%,而2022年第一季度,只有14.48%。净利率在2022年,也从2017年的20.7%下降到了4.06%。而且不光宁德时代,过去六年,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在下降。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当金矿暴露在众人目光下时,必然导致竞争者蜂拥而入,于是低价换规模成为必然,把山头先占上,比利润率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动力电池行业,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
占据全球90%市场份额的正负极产业,赚钱吗?
这时候,我们向上探索,动力电池最重要的上游产业之一,是正负极材料。从技术层面来说,电池是由正负极构成的,正极材料是镍钴锰酸钾,负极材料是石墨。
过去几年,正负极产业的利润率,呈现出一个V形曲线。
也就是说2017年,利润率普遍较高,中间市场疲软一度下滑,现在基本又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尤其是负极产能,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产业链中,最赚钱的三个领域
说了半天,到底谁在闷声发大财?
首先,是造隔膜的。隔膜是动力电池里将正负极分开,防止它们发生反应的那层薄膜。
隔膜产业高度集中,国内的两家龙头企业,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质,干法隔膜的龙头星源材质同样拥有近乎垄断的优势,占据全国近半市场,议价能力非常强。
如下图所示,隔膜产业的毛利率,普遍在40%左右。
其次是电解液。
电解液是一个典型的化工行业,遵循着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就越高。
随着世界原材料价格的暴涨,电解液产业成为最大受益者,天赐、多氟多、天际、新宙邦等公司的利润率数据都从2020年开始快速上升。
如下图所示,电解液毛利率普遍也维持在40%左右。
最后,是做动力电池设备制造的。
动力电池设备技术含量高,准入门槛极高,竞争对手少,因此先发企业优势稳固。可想而知,从利润表现上看,设备制造企业特别是毛利率,如下图所示,均值接近40%。
可见,隔膜、电解液、设备制造,这三个环节,关注的人其实并不多,但恰恰是利润率最高的。我们总结一下,这三个环节,要么是规模效应特别明显,起步越早,优势越大,比如膜和电解液生产。要么是准入门槛特别高,比如设备制造。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将永远稳固,要知道,虽然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利润率水平不高,但是体量大,资金实力雄厚,是整个产业链上毫无疑问的霸主,为了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他们往往会向上游整合,比如入股,收购优质的上游企业,做出属于自己的产业纵深。
总结而言,整个汽车产业链必将从点状竞争,走向网状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谁能打通整个产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掌握稀缺环节,从而放大自身的规模效应,进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