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费模式的花式探索,折射出电动车时代,车企对盈利的渴望。
为了让用户掏钱,车企们真是挖空心思。
(资料图)
比如特斯拉就为Model 3(参数|询价)推出付费解锁新功能的服务,要想使用方向盘和座椅加热功能,必须花钱购买相应服务。
奔驰也为EQS(参数|询价)推出了后轮转向服务,付费后的后轮主动转向角度可由4.5°升级至10°。
至于新势力,将一些高级配置变为选装包,车主想要提高用车体验,就要花钱选装。
结果显而易见,这些付费模式的效果都不算好。因为用户本身就为车辆付过费了,如果还要花钱开通新功能,感觉就像是冤大头。
针对用户的付费模式行不通了,车企就另辟蹊径,将算盘打在了广告商身上。
智能化时代,车载大屏正在成为汽车标配。有调研数据显示,在2021年底,配备车载大屏的车辆保有量就已经过亿。现如今,这个数字只会更加惊人。
在大屏逐渐普及的情况下,车机广告的潜力就展现出来了。特别是在智能网联、大数据以及定位系统的加持下,车机广告具备到达率高,精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
意料之中的,车企将算盘打到了车机广告上。与付费模式相比,这种新尝试带来的盈利,显然更加稳定。
只是,车企获得了收益,车主们可就惨了。在新模式下,车主虽然不用再当冤大头,但却成了“工具人”,苦不堪言。
2022年9月,一汽-大众因被曝向正在行驶中的汽车推送弹窗广告,而引发热议。
车主刘女士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她驾驶着刚买不久的ID.6 CROZZ(参数|询价)行驶在路上,中控大屏却突然弹出一个推荐购车的广告,面积几乎占据触摸屏的一半,将车载导航信息挡了个严严实实。
这之后不久,奔驰GLC(参数|询价)也被曝出现车机弹窗广告,该广告为推销EQE新能源车型的硬广告。弹窗位置在大屏顶部,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同样影响司机的使用。重要的是,它的关闭按钮较小,在行驶中很难一次性关闭。
一面,是车企们扎堆涌入,宝马、丰田等陆续被曝出有车机广告弹窗。
一面,则是车主的口水声,车机广告影响到使用,让人不爽。
车机广告,绝不是想弹就能弹的儿戏。因为车载大屏与电脑、电视等大屏的使用场景有着本质区别,它使用频率最高的场合在道路上。
驾驶时需要车主时刻保持专注,而弹窗广告显然会使车主分心。若是广告遮挡了导航系统,车主又需要腾出手来关闭。这种不断分心的操作,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来说,是大忌。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车主因为弹窗广告分心而酿成交通事故,责任该怎么划分?
从交通法规上来看,车主在驾驶时不专注,分心造成了交通事故,理应负全责。但车主也有自己的委屈,怎么看着导航,却弹出来了个广告?
如果是由车企来负责的话,那必然需要车主拿出相应的证据,而车主又很难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此事。
而从根源上来讲,车主在购车时,主机厂或商家并未明确告知中控屏还有广告弹窗功能,在相关宣传中更是不会涉及弹窗广告。这意味着,车企才是造成事故的始作俑者,而车主更像是遭受了无妄之灾。
在智能化时代,新技术与新科技的应用,本意是帮助更好更安全地驾驶。比如说车机系统在导航上的作用就功不可没。闲暇之余,它还能充当娱乐设备,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
但是,车机弹窗广告的植入,却为车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了还危及驾驶安全,属实有些本末倒置。
车机可以推送广告吗?我想是可以的。
智能座舱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车企投入大量资金,它们希望通过车机盈利的心情能被理解。而有了盈利之后,也能更好地对车机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不过,在植入广告之前,还是要先明确两个问题。
其一,对车机弹窗广告,车主可以选择打开或者关闭。鉴于大部分车主对车机广告都比较反感,车企可以为愿意接受广告推送的车主,提供流量补贴、视频会员等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投放更有价值,车企与车主间也能实现双赢。
其二,车机广告弹出的时机,应该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如果车主正在驾驶中,而车机正在进行导航,那显然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但若是车主只是在使用大屏进行娱乐,那或许可以适时地进行弹窗。
当然,这种车企与车主构建出的平衡状态,可能只是理想状态。毕竟在视频APP上,很多人已经吃过亏了。从会员免广告到会员专属广告,从普通会员到黄金、白银的分类,消费者一忍再忍,视频APP则是得寸进尺。
在这里,我不禁也会想,如果消费者对车机弹窗广告没有强烈反对的话,那车企会不会更进一步。比如,点火启动要看广告、开会员免广告、加速超车分享好友……
与消费者、道路交通安全挂钩,决定了弹窗广告不是想弹就能弹,它需要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
在央视3·15到来之前,因为调整投屏和登陆规则而被点名的爱奇艺已经“滑跪”。那会不会有车企,因车机弹窗广告而被3·15点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