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虽然就目前的政策和大环境而言,法律没有允许自动驾驶可以上路,但是依旧有不少人会在某些情况下放纵一下,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关于自动驾驶的工作逻辑。
过于灵敏毫米波雷达并非是好事
自动驾驶大体分为三个环节,感知、判断和执行,感知和执行其实相对而言并没有那么困难,例如我们熟知的毫米波雷达感知都非常灵敏,它虽然测不出高度信息,但是路上所有物体的角度和距离信息全都能收集齐全,但是过于敏感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导致什么东西都能够侦测到,例如原始的毫米波雷达可以耳听四路、眼观八方,侦测到井盖、石头、土堆甚至是垃圾通通都会提醒,如果一有提醒车辆就做出紧急制动,那么把一辆车开在马路上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驾乘体验,甚至还可能涉及其他马路参与者的安全问题。
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车载毫米波雷达就不得不过滤掉一些信息,例如直接忽略掉我们上面所说的,马路上的静态物体,只对动态物体做出提醒,只侦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但是要是想靠这样子就完成自动驾驶,远远不够的,毕竟不能只依靠一种感知器件应对所有复杂的路况,在现在很多的量产车上,毫米波雷达只是辅助自动驾驶宣传,重头戏都在摄像和视觉算法,激进的甚至只靠视觉方案,例如我们熟知的FSD系统,依靠高清摄像头所拍摄的图形信息判断路况,理论上而言,视觉算法相对而言更加符合人开车的逻辑,看起来很智能。
人和机器在判断上有不小的区别
我们可以通过眼睛和大脑来判断路上哪些物体要避开不能撞,甚至还能预判出电动车或者行人下一步的动作,而机器可能办不到,就像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FSD,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学习,即使是收集了很多图像也没有办法判断哪个能撞哪个不能撞,这种情况下算法也给予了和毫米波雷达一样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只识别动态物体,因为动态物体更危险和更容易标记识别,视觉算法做判断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动态信息,换句话而言,无论是摄像头还是雷达,都降低了静态信息的权重。
如果自动驾驶有一天带着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普及上路,过马路的时候如果出现意外,并且车辆离你很近的话,千万不能愣在原地,因为算法会把你当成静态物体,一定要拼命地动起来证明自己是个动态物体。但并不是让你跑开,因为在距离很近,例如三五米的情况下,下肢爆发力不足的人大概就是跑不开的,这时候你就只能祈祷车辆能够提前刹车,减少甚至避免伤害。
电动EV:希望各位能正确认识到自动驾驶的概念
这么分析下来,似乎目前想要实现自动驾驶的话有点荒谬,但这也是人类目前在量产车上的技术实力,所以奉劝在社交平台上手脱离方向盘吃早餐画面的品牌,还是要正确地引导驾驶员,以免发生危险。而我们大部分的驾驶员要清楚明白的一点是,当我们使用自动驾驶发生车祸时,要负责任的是我们,而不是宣传自动驾驶的企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