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座“大山”下,以及春节假期的影响,1月造车新势力们的交付,普遍疲软。
(资料图)
进入2月,新势力逐渐公布1月交付情况,除理想和埃安外,无一破万。经历重大人事调整的小鹏,1月交付了5218辆,之前势头不错的蔚来和极氪,也在1月份明显减速。
2022年吃下近700万辆的市场份额后,2023年新能源车毫无疑问将往千万大关发起进攻,但对于新势力而言,外界一直有着乐观和悲观两种背离情绪。乐观是市场空间仍足以让某些新势力“长势喜人”,悲观的是,特斯拉降价、补贴退坡以及新势力自身的局限,让它们难以进一步突破。
被“卷”是必然的,把抓手伸向更多细分市场,也是新势力必然的做法,从第一个月交付以及近期的新车规划,可以看出新势力们今年的端倪。
“蔚小理”继续分化
先看习惯性被归在一起对比的“蔚小理”,1月份的交付成绩中,理想再次突破1.5万辆,同比增超23.4%,叠加春节假期的Debuff,这样的成绩理应是令人满意的,L8和L9的红利仍会存在较长一段时间。理想去年已经突破2万的交付大关,今年理想的理想状态,应是往三万乃至更高的交付量去走。
蔚来的表现只能算是“稳”,8506辆的交付,和平时1万出头的月交付相比,并没有下跌太多,扣除长假丢失的交付,蔚来的表现是合格的,但一直以来困扰蔚来的问题,无论在售车型如何增加,交付量都没有呈现规模式的增长。在售最便宜的ET5,并没有如李斌说的那样很快实现交付破万。
去年下半年低迷的小鹏,刚经历了重大的人士调整,长城汽车百万销量的操盘手王凤英加入,担任总裁一职,可是1月份5218辆的交付,同比和环比跌幅都超过五成,这位汽车界“铁娘子”,压力不少。或许唯一让小鹏庆幸的,是G9的交付开始慢慢起步,同时这证明了小鹏其他几款车型现在的战斗力有些不足。
多家新势力腰斩
如果把埃安也归为新势力,那么埃安是长期霸占销量榜首的一家,但埃安1月只售出10206辆新车,新年的“加速键”还有待按下。
此前表现不错的极氪,1月份也出现“刹车”,交付只有3116辆,官方解释是工厂进行了停产升级,这影响了交付的进度。
哪吒汽车1月交付6016辆,较去年12月同样近乎腰斩,类似情况的还有问界,4475辆的交付也比之前的破万交付跌去超过一半,问界不久前也宣布一次大规模的官降。
零跑的情况让人大跌眼镜,交付量一度迫近头部梯队的零跑,1月份只卖出了1139辆,同比和环比下降都超过85%。
岚图的情况则依旧没什么起色,1548辆的交付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上汽系的两家新势力——飞凡和智己,在截稿时并没有公布交付数量,去年智己合计交付5000辆,表现并不理想。
最残酷的竞争:卷纯电、卷插混、卷20万级
整个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近乎翻倍。哪怕增长率出现下滑,也没有人怀疑今年新能源车仍处于爆发红利期。
可随着新老势力参与者众,新势力们已经很难连续多月呈现高增长,从近期的走势不难看出,蔚来和小鹏这样的头部势力,已经许久没有在销量上带来惊喜,理想的爆款思路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数,二线新势力们的涨跌,就像三体星球运行那样不可预测。
进入2023,新一轮的竞争已经远不是当下新能源产品结构的竞争,曾经的高端玩家,也要朝着更主流的20万级别而来,动力形式也不再拘泥于某一种,纯电、插混(包括增程),都成为了许多玩家绕不开的技术路线。
以蔚来为例,尽管在售车型几乎要用两只手来算,相比产能的扩张,蔚来的订单数量显然也并不像预期中那般丰裕,车子越出越多,但销量没有成规模增加。李斌曾预言去年12月ET5就能交付破万,事实上,这个目标仍然还很遥远,秦力洪的“吊打3系”言论,如今看来更像是又一次口嗨。
(蔚来促销已经上了热搜。)
近期坊间已经传出2022款ES6、ES8大降价的消息,为了让切换到NT2.0平台,蔚来已然有为老款车型去库存的打算,的确,同样40多万的价格,NT2.0平台的ES7,会是更优解。
表现尚可的理想,则把目光聚焦到更主流的市场,即将发布的理想L5将进入20-30万元区间,这将是理想迄今最便宜的车型。
在插混(包括增程)市场,你永远无法绕开比亚迪和理想,一个是PHEV绝对的老大,一个是高端增程目前的领跑者,在问界尝到增程式的甜头后,零跑也在原有车型的基础上,推出增程版本,C11的增程版,下周就要开启预售了。
在目前已知的新车计划中,高端玩家下探到20万级别市场,已不可逆,原有的中高端玩家,也“誓死”捍卫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当然是降价后的特斯拉,一家独大的比亚迪,也成了大家的追赶对象。
(极氪第三款车将是紧凑级SUV。)
小鹏P7(参数|询价)、问界M5(参数|询价)等车型已经提早应战,蔚来推出低一级别的子品牌,将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理想的爆款战略,也不得不延伸到20万元级别,小鹏也在筹备全新P7,试图挽救疲软的轿车表现。高端市场发挥不错的极氪,新年伊始,马不停蹄主动爆料自己的第三款量产车——一辆紧凑级SUV,价格大概率也会在20万级别。
2023年以前,我们广阔的市场以及补贴政策,给了大量新势力都有活下来的机遇,那么到了2023,市场竞争激化后,其实“新势力”的标签,已然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新能源车的新一轮“考试”,已经是产品和规模的白热化竞争,没有一家电动车企,能靠每个月几千台的销量活得好。有没有综合领先的产品力,有没有成本与规模优势,将筛选掉一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