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下一盘棋,大师下棋看全盘,普通人下棋看3步。
(相关资料图)
想要赢,下好眼下这一步,也要预估整盘棋怎么走。
而从这个角度,当年恒大“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并不是一个“坏”决定—— 毕竟,在什么都没有,只有钱的情况下,花钱买技术、买人,是一个可以快速让项目起步的方案。
当然,买什么企业、怎么用、怎么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钱,解决不了。
前几天一个毫不相关的新闻,也属于这个范畴。
小米给一家改装车公司投资了千万,虽然这家公司暂时还不需要公布财报,但是从可查询的信息中看到,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刘德正担任工匠派公司的董事。
小米汽车对这家改装车公司的重视,可见一斑。
小米不是恒大,从小米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来看,如果说宣布造车时的恒大是财大气粗的土财主,有地有房有钱,当然,不能细问这个钱是谁的;小米则不是,最初靠着“超高性价比”的红米把山寨机“赶出了”市场,又靠着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一系列超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平价”、“好用”、“颜值高”立足市场,这背后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说简单点,就是议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要造车的小米,投资千万到一个改装车企业干嘛?总不能为了拿到一手的改装车数据吧?!
说两个旧闻。
蔚来的第一辆车并不是我们都熟悉的ES8,而是一辆超跑,蔚来EP9(参数|询价)。
虽然在官网上写的是,2017年4月19日开启预售,但是实际上,查不到任何跟销量有关的信息,现存页面多是已经停止销售。
而在古早的网页中,EP9售价高达148万美元,全球限量10台,第一批6辆车主是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6位创始投资人,剩下那四个车主是谁,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蔚来这款超跑EP9根本不是拿来卖的,是拿来“秀肌肉”的。
蔚来用EP9在赛场上的优秀表现,只为了表达一件事:蔚来的技术是过硬的,而且,蔚来要造的,也不是一辆廉价的车。
特斯拉第一款车也是一辆跑车Roadster,2008年发布,比第一款量产车ModelS早4年。虽然售价高达10.9万美金起,电动技术也因为不成熟不被市场所接受,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特斯拉成了用户心目中有实力的电动汽车品牌。
这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在人们的认知里,超跑就是好车,就是贵的车,我们熟悉的超跑品牌,比如法拉利、布加迪、迈凯伦等等,也是超级豪车的代表。
从品牌的角度,这就是品牌向下,在认可品牌的基础上,用户对于产品的接受度会好很多:这大概也是蔚来和特斯拉把第二款车卖到相对比较高价的原因之一。
讲了别的品牌的做法,回到小米,投资了一个改装车公司。
在这儿之前,还是要聊聊小米的投资版图。
在小米的投资版图中,黑芝麻、卫蓝电池、禾赛科技、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产业链公司,小米都参了“一脚”。
但是,这些投资的主体都是小米和武汉长江引导基金等联合成立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兼具财务性质和产业性质。
简单来说,这些企业对于小米的意义,更多是投资赚钱和产业上的布局,和小米集团真正的目的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除了小米长江产业资金,小米还有一个投资部门,叫战略投资部门,听名字就知道,这个部门的投资才代表了小米的真正意图——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意义的投资。
这个部门之前投资了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如今,Deepmotion已经成为小米自动驾驶的核心成员。
更重要的是,据媒体了解,工匠派是小米战略投资部门在汽车领域的第二个投资项目。
还是那个问题,一个改装车公司对于小米在战略上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是这个公司的最新产品:工匠派在9月25日发布了首款自主设计的小跑车车型SC01:“SC01重约1.3吨,具备共计320kw的双电机四轮驱动,百公里加速时间非常保守的参考值是小于3.9秒。”
更重要的是平民的价格,在大多数类似参数的燃油跑车都超过百万的情况下,这款车的定价不超过30万,而且给出了交付时间:2023年第三季度开启大定,第四季度正式交付。
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但是有了小米的加持,这样的时间安排显得尤为可信:小米汽车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回到工匠派,这家公司2014年创立,专攻改装车领域,既改装过电动汽车奇瑞小蚂蚁(参数|询价),也改装过保时捷911(参数|询价)。
而看工匠派的视频,基本上都属于订制服务,根据车主要求,“实现极限性能和炫酷的造型”(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新闻稿里写的),而且,据报道,工匠派已经积累了千万粉丝。
简单总结一下,靠着千万级的精准粉丝,对技术的追求和在改装车领域的积累,工匠派推出了颜值不错、性能不错、价格也亲民的跑车。
这定位,是不是又和小米很像?
根据媒体之前的报道,在小米汽车的定位上,雷军并不想走小米手机低价的老路。毕竟,小米手机虽然赢得了市场,但是也给自己加了一个重重的枷锁:冲击高端市场困难重重。
那么,战略投资了已经发布跑车的工匠派,对于小米汽车的意义呢?
仅仅是借鉴相应的经验,还是收入囊中,变成小米汽车品牌代表作之一?
相信在不久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