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今天晚上领睿的上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江铃福特科技的存在。
按照官方显示的信息,江铃福特科技于2022年1月26日成立,是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共同出资成立,其战略目标是加快乘用车业务拓展、加速渠道能力提升、推动用户体验创新升级。
目前,江铃福特科技主要经营产品包括:福特领裕(参数|询价)、福特领睿、福特领界(参数|询价)S、SUV福特领界EV(参数|询价)、SUV福特撼路者(参数|询价)、MPV福特途睿欧(参数|询价)。其中,领睿是领睿是“福特中国 2.0”战略落地的最新车型,也是江铃福特汽车科技成立后的首款重磅车型。
可以看出,江铃福特科技对领睿是寄予厚望,江铃福特科技总裁向东平直言希望领睿成为乘用车的挑战者。
可向东平与江铃福特的希望有机会实现吗?
其实,领睿预售已经有一段时间,江铃福特科技释放出的信号是领睿有价格优势与越级产品力,足以为中型SUV消费市场带来产品价值。
然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先看价格,江铃福特科技于2月公布了领睿三款车型的预售价分别为15.88万元、17.88万元、18.88万元,后来领睿又推出精领型车型,预售价为14.88万元,也就是说,领睿有四款车型,预售价区间为14.88-18.88万元。
如今,领睿正式上市,官方售价是13.98-16.58万元,比预售价低了不少,江铃福特科技认为在合资中型SUV市场,领睿填补了15左右的区间空白,从而有机会颠覆中级SUV市场格局,初步树立领睿挑战者的形象。
可问题是,在中国SUV市场,自主品牌才是主流,即使是领睿所对标的合资SUV中的CR-V(参数|询价)、荣放、探岳(参数|询价),也不能一概以价格论,毕竟本田、丰田、大众都有出色的品牌溢价能力,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也会心甘情愿去买单。反观福特呢?近年品牌力不断下降,江铃福特的乘用车业务更是一塌糊涂,根本无法在同级产品中获得价格优势。
这才是领睿的尴尬,江铃福特科技不愿丢下合资品牌的身份让领睿直接与中国自主品牌SUV产品去竞争,又无法向大众、丰田、本田那样以品牌溢价获得高利润,就只能让领睿进入所谓的价格灰色地带,并美名其曰是用价格冲击合资中型SUV市场。
多说一句,限定词越多,越能说明含金量的不足,当向东平和江铃福特科技为领睿的挑战者身份加入合资、中型、SUV三个限定词,从某个方面也说明了对领睿本身的不自信。
当然,如果产品力足够优秀,再以略低的价格征战市场,还是有很大机会的,可领睿的问题恰恰是产品力不足以支撑起其挑战者的梦想。
在领睿的官方宣传中,江铃福特科技一直以其“宽体设计、先锋科技、高能品质”去证明越级产品力,但仔细观察领睿,其实并没有表现出越级实力。
首先是宽体设计,江铃福特科技将领睿与CR-V、荣放、探岳作对比,但在这三个竞品中,只有探岳才是严格意义上中型SUV,CR-V和荣放只能算是紧凑型SUV,如此的对比,即使获得数字的优势,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领睿比探岳的轴距还要短,这怎么能称为越级产品力呢?
其次是先锋科技,领睿号称全系搭载行业领先的腾讯TAI 4.0智能车机系统,拥有微信一键启动,OTA在线升级等功能,可这算是先锋科技吗?且不说各家都在加紧智能配置的研发和应用,就仅说腾讯这一套车机系统,也是应用普遍,领睿拿着供应商的东西标榜自己的先进,听上去似乎有点可笑。
另一方面,江铃福特科技认为领睿拥有先锋科技的原因是其应用了福特 Co-Pilot360™智行驾驶辅助系统,拥有特斯拉同款 DCLC 智能变道辅助(打灯变道)功能,也就是说,领睿试图与特斯拉捆绑,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这样的思路未免太过于简单了一些。
最后在高能品质层面,领睿搭载福特 EcoBoost®170 高性能发动机,并配合的第三代湿式 7DCT 双离合变速箱,这很奇怪,这款发动机是1.5T动力,最大功率只有125kw,这样的动力水平有些“小马拉大车”的嫌疑。同时,相对于自家的长安福特锐际(参数|询价)的2.0T+8AT这套动力系统,很多网友表示不会为1.5T的领睿买账。
由此可以看出,江铃福特科技为领睿打造的所谓越级产品力,根本没有呈现出来,其只是一款挂着福特车标的普通SUV,顶配达16.58万元的售价也根本无法为消费者带来产品价值。
目前,江铃福特已经被消费者贴上了“贴标福特”的标签,这样的品牌形象也意味着其产品定位低端,江铃福特科技想换个公司名称就为自己开辟新的道路,真的很难。
于向东平而言,其压力不可谓不大,领睿刚推出就吐槽声一片,这对未来的营销工作提出很大的挑战,其能否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使得领睿一炮走红,还是跟领裕一样上市即低迷,很考验向东平的功底。
从这个角度上讲,江铃福特科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挑战者”,并声称将以‘先锋创新’精神,成为福特品牌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急先锋,这样的目标过于不切实际,毕竟目前的领睿不会成为合资中型SUV的挑战者,向东平也不会成为江铃福特科技的救世者。
毕竟,挂着科技公司的名头,不代表就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公司,产品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产品。(采写|汽车有智慧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