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新势力销售量,在去年年底开始发力的哪吒汽车延续了之前的势头,反超头部玩家小鹏和蔚来,而实际上,理想汽车比哪吒多了1300多台的销售量,也并没有让人觉得这个优势有多明显。
毕竟,想在那不遥远的当年,蔚小理三个玩家都是月销过万,现在不但销量被后来者反超,自己的销量也没过万。未来当然可期,现实有点曲折。
不过,虽然各家车企的喜忧并不相通,但是整体趋势肯定是向好的。
包括冬奥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动宣传,让“新能源汽车”这个“大势”已经深入人心,当然,更现实的问题是油价高涨,让打算换车甚至不那么着急买车的用户,都在思考:是不是该换一辆新能源汽车了?
对于用户来说,买不买车,买什么车,这样的决策难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对车的需求程度。
但是对于车企来说,能不能卖出去,怎么卖,卖给谁,在缺芯缺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交付,这才是大问题。
就连蔚来、小鹏和理想都上了港股,这些第二梯队的车企“内心”更着急。
回归到商业本身,有多少钱够“烧”,前期多久才盈利,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场景:哪吒、零跑,包括威马在内,都在拼销量,拼声量,甚至拼上市,为的,当然是为了能跻身第一梯队,给自己的企业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
已经完成第三轮20亿融资的哪吒汽车,已经开启了目标估值约45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并计划在今年内启动赴港IPO。
同样是二梯队的零跑,也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了上市材料,将在不久后冲刺港交所。
而威马要在港股上市的消息,从2021年10月一直传到了现在。
之前已经聊过,车企选择港股上市,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现在的“钱”,而是之后的“钱”。
去年10月,威马汽车获得超3亿美元D1轮融资,而到了12月1日,威马汽车官宣获得1.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7亿元)D2轮融资。
再往前看,2020年9月,威马汽车拿到了100亿人民币的D轮投资,彼时号称是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轮投资。
当然,更让人关注的还是10月的投资人们。
香港上市公司电讯盈科和信德集团领投的超过3亿美元的D1轮融资,背后站的是李嘉诚家族和何鸿燊家族。
换句话说,有了这两个家族在背后,那么威马汽车在港股上市,也成了威马汽车的必做题,问题可能变成了,什么时间上市。
曾经的港股并不那么受人待见,看看小鹏、蔚来和理想的上市之路,第一选择都选在了美股,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各车企的发展状态,三家车企都选择了在港股二次上市,甚至蔚来还会计划在新加坡三次上市。
“蔚小理”跑在了前面,后来者肯定前赴后继。
让投资人看到希望的方法,就是销量。
众所周知,对于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车主来说,十多万的赛道才是竞争的红海,也是最能走量的领域。
而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十几万的车,却可能意味着没有利润,还记得当年何小鹏说新能源智能车,要在15万以上才有盈利吗?
对,当年何小鹏针对的,就是周鸿祎力挺的低价的哪吒。
口舌之争早已过去,但是市场却隐隐约约证明了,曾经的经验还是有道理的。
哪吒和零跑用十万左右的售价,完成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逆袭,在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瞄着高端市场做品牌,做售后,做服务的时候,他们做的是低端市场。
低端又如何?能卖出去就是王道。
为了销量,零跑和哪吒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哪吒依托创始人团队,早期和各政府、企业合作,走的是B端市场;而零跑则因为背靠全球安防第二的大华股份,而选择了耗费几年时间研发的凌芯01。
当然,零跑和哪吒也并不安于10万以下这个价位,他们也在悄悄地提升自己的售价。
比如,零跑旗下第三款量产车型C11就在15--20万之间;而目前还没有报价的哪吒S据估计,售价也在20万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就好像是五菱宏光(参数|询价)EV mini,因为价格便宜,用户对于它极为宽容,哪怕全车只有一条安全带算是安全措施,人们也认为,这就“足够”了。
反过来面对的是零跑和哪吒,当他们开始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便宜的价格不再是“护身符”,用户要求得更多的时候,销量还能维持在这样吗?
那怎么办?投入,宣传的投入、研发的投入、售后的投入。
每一项的背后,都写着,需要钱。
上市,这才是一次次从投资人那里拿到钱之后,最佳的解决方案。
但是,无论是零跑,还是哪吒、威马,哪怕是吉利汽车此前都曾折戟于科创板,由于A股政策收紧监管加强,这意味着以后车企上市的条件难度会加大。
于是,港股成了避险、安全和融资,甚至是品牌的最佳选择。
在零跑的很多宣传上,都可以看出,零跑要把“自研”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除了特斯拉之外,唯一真正具备智能汽车自研、自产、销售和服务一体化完整产业链闭环的新能源车企”。
当然,这个交付量嘛,比特斯拉当然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而哪吒,也在拼命地“秀肌肉”,无论是销量,甚至是订单量,无一不在给投资人信心:我们很受欢迎。
威马也不用说,老总沈晖亲自下场怼人的事迹,已经比李想还多,为威马汽车增加了不少流量。
从目前来看,零跑即将更快地在港完成IPO,而其他两家,也在这条路上,势在必得,不过不要忘了,上市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到底能不能保持住第二梯队,甚至在第一梯队站稳脚跟,光凭上市是没有用的。
能不能扛过现实的“毒打”,才是“第二梯队”们要思考的问题。